全国咨询热线
029-89619514

新闻资讯 与时俱进

克昂姆将和您一起掌握最新的新闻资讯,行业动态

全部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
深耕课堂改革35年,让“每一个孩子都闪光”——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中学课堂改革纪实
发布时间:2025-09-04 浏览量:7999

作者: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初级中学 张海山

“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。”这句朴素的教育誓言,在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第二十一初级中学,被演绎成一场跨越35年、迭代三阶段的课堂革命。学校用持续实证破解了班级授课制下“优生吃不饱、弱生跟不上”的普遍性难题,也让“核心素养落地”不再是文件里的热词,而是每堂课可见的生长。

一、问题:班级授课制下的困境

上世纪80年代末,二十一中的课堂和全国大多数学校一样:统一目标、统一进度、统一作业。调查显示,班级前20%与后20%学生素养达成差距高达50%,终结性评价占比超过80%,教师靠“题海战术”补差,学生却在机械训练中产生习得性无助。这种模式下,学生个体差异被忽视,课堂缺乏针对性,导致优生无法深入拓展,弱生则难以跟上节奏,教学效果大打折扣。教师疲于应付考试,学生兴趣逐渐丧失,教育本质渐行渐远。

“当时我们意识到,必须找到一条既尊重教育规模现实,又回应个体发展需求的第三条道路。”回忆改革缘起,校长张海山仍记忆犹新。学校领导把问题拆解为“五座大山”:目标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的两难、评价终结性与过程性的失衡、精准矫正与机械训练的错位、知识本位与素养导向的断层、课堂教学模型转型的路径真空。

二、破题:历经35年三阶迭代

1.奠基阶段(1990—2000):目标异步教学——让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”

1990年,学校引入布鲁姆目标分类学,首创“学科目标分层机制”:A基础、B提升、C拓展。课堂上,学生根据诊断结果领取不同颜色任务卡,“个体自学—小组群学—全班展学”的三阶路径首次让“异步”成为可能。六年跟踪数据显示,目标达成率差距由50%缩小至27%。2000年,省级课题《目标异步教学》通过鉴定,学校被湖北大学授牌“异步教学实验基地”。

2.深化阶段(2001—2017):“学法指导、学练矫正”——把评价嵌入过程

进入三维目标时代,学校发现“分层”仍需配套“过程性评价”。2003年起,教师团队开发“学习—反馈—矫正”闭环:当堂A卷诊断、错题数据实时入库、B卷同目标变式补偿。机械训练量下降40%,学生却首次体验到“错误可以立刻被修复”。2007—2015年,连续3项省级课题结题,6篇论文在《山东教育》等核心期刊发表。

3.升华阶段(2018—2025):目标“学·评”体系——让核心素养在每节课发生

核心素养时代,学校将前期经验系统整合,创造性提出“目标‘学·评’课堂模型”:依标独学、学伴对学、小组研学、合作展学、学案导学五环节,每个环节都嵌入“评”。教师角色从“讲授者”转型为“学程设计师”,学生则拥有了“学习主权”。2024年市区质量抽测,学校居于全区首列,学科竞赛获奖数5年增长200%。

三、解码:一套可复制的操作系统

1.四层素养目标链:让“去哪里”清晰可见

学校用“认知过程×知识类型”双维矩阵,把课程标准中的模糊表述创新性地转译为四级目标链,分别是①识记:记忆再现事实性或概念性知识;②理解:解释、推断概念性或程序性知识;③简单应用:单一情境下迁移程序性知识;④复杂应用:跨情境批判、创造,调用元认知知识。以初中语文《背影》为例,教师把课标中的“理解父子深情”拆成:识记——准确概括父亲攀爬月台的事件经过;理解——分析“攀爬动作”对刻画父亲形象的作用;简单应用——仿写一个亲情细节描写片段;复杂应用——撰写《中西父爱叙事差异的文化根源》小论文。 “过去写教案,目标一栏常常抄课标原话,现在必须精确到‘行为动词+知识类型+情境’。”教务主任徐慧英说。教师一旦掌握,课堂就会“长”出可观测的证据链。

2.AB双轨平行题库:让“怎么补”精准无痕

学校构建并不断更新各学科的AB双轨题库,两套题库遵循以下原则:①同目标、同难度、不同情境;②题号一一对应,学生只练错题对应编号;③师生根据答题情况,生成个性化“学习画像”。其课堂操作流程总结为“四步20分钟”: 全班完成A卷(5—8题)→系统输出个人错题地图→学生领取B卷对应题→当堂或课后完成矫正。“以前一张试卷讲评两节课,优生陪听、弱生坐飞机。现在只讲20%共性错题,其余用B卷补偿,课堂效率翻番。”王秋玲老师说。

3.五环节课堂模型:让“怎么去”有章可循

新课标颁布后,学校确立教学评一致性学习逻辑,构建“目标分层是基础,过程自主是关键,评价一致是保障”的素养落地三角模式,构建了“目标‘学·评’课堂模型”,固定五环节,却允许教师像“搭积木”一样灵活组合。

环节1 依标独学,自评定向

根据四层素养目标链(识记→理解→简单应用→复杂应用)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策略认为,前置诊断决定学习起点,其过程如下。①目标分层适配:学生根据前测数据或自评量表,从四层目标链中选择个性化学习包,以自评量表定位认知起点。②独立探究设计:学案提供“基础-提升-挑战”三级任务,确保80%学生可独立完成适配任务。 ③自评量表嵌入:采用“三色定位法”,如红/黄/绿对应未达标/部分达标/达标),学生填写认知起点自查表,精准暴露前概念缺口。原后20%学生学习自评后,自由选择学习包,自评达标率大幅提升,避免了“齐步走”导致的挫败感,破解了目标统一性与个体差异性矛盾,实现教学起点动态分层。

环节2 学伴对学,生生互评

基于前环节自评数据,系统生成“强弱互补”组合,比如识记未达标者配对理解达标者,形成动态配对机制;然后结构化互评任务,设置“双人探究卡”,聚焦具体能力维度,互评对方分析的逻辑性;最后,量化互评量表,使用“学伴合作效能卡”,包括评价维度、评分标准、同伴评分、证据示例等,学生互评后生成改进建议。以结构化评价替代主观打分,将材料中“生生互评诊断合作效能”具象为可观测行为。一方面,本环节的互评数据直接驱动环节三动态分组,实现评学动态追踪。另一方面,可实现差异化赋能落地。这样以“生生互评”替代教师单向反馈,激活课堂协作生态,凸显学生主体性。实证数据证明,通过“对学互评”环节,后进生在解题逻辑表述上的错误率下降约1/3,优生则通过指导深化元认知能力。

环节3 小组研学,组间竞评

依据动态分组策略,实行组内同质攻坚,组间异质竞争。①挑战性任务设计:发布跨情境问题,要求整合多层级目标。 ②班内走组制实施:基于实时学力数据,如环节二互评结果,重组4-6人“同质攻坚组”。 ③竞评驱动:组间展示成果时,显化思维差异。本环节评分主体有本组自评、其他小组和教师,其权重分别为30%、30%、40% 。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评价标准不同,由各学科制定新授课、复习课、习题课、讲评课等五课型评价标准。

环节4 合作展学,师生联评

发展性评价理论认为,过程证据优于分数,以评价驱动教学改进,可终结“唯分数评价”,实现“以评促学”。①素养证据聚焦:全班展示环节,师生共填“四层素养目标链,聚焦素养进阶层级。例如,学习《背影》时,是否调用跨文化知识?是否提出创新观点?

②联评工具创新:采用“双色批注法”——教师红笔标注能力缺口,学生蓝笔补充修正证据。

③生成补偿路径:联评结果直接导出至下环节的“个性化补偿清单”,如针对“文化对比维度薄弱”进行拓展阅读。如此,教师可根据评价结果当即调整下节课目标,避免机械训练,实现评学动态追踪。

环节5 学案导学,依标测评

AB双轨平行题库落地,A卷检测整体目标达成,B卷提供同目标变式题。进行补偿训练,基于A卷错题数据,选择对应B卷补偿训练资源。形成个性化学案,每学期课根据当堂练习情况,依据目标完成情况针对性进行课后补偿提升,形成补偿闭环。 AB双轨平行题库的使用,使机械训练量下降约1/3,补偿效率提升3倍。该方法课实现无标签化差异教学,践行“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”。

这五个环节纵向贯通,从“个体诊断→协作建构→集体反思→精准矫正”形成完整学习链;横向啮合,每个环节的“评”都为下一环节“教”与“学”提供证据支持。因此,目标“学·评”课堂教学模型,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,确保教学评深度耦合。

四、实效:从学业质量到教育生态的全面跃升

1.学生素养发展

从历年学业水平质量检测数据可知,自1995年至今,我校教学质量连续30多年居于全区首位,多次取得历史性突破。学生高阶思维显著提升,复杂应用层级达标率提升35%,学科竞赛获奖增长200%;学习主体性激活,课堂互动频次提升3倍,自主学习参与度达90%以上。

2.教师专业转型

教师角色进化,从“讲授者”变为“学程设计师”;本研究成果丰硕,出版专著1部、省市级课题9项,论文12篇,省级优质课44项;全国优秀教师4人、省级骨干80人,市级奖项200多人次。

3.区域教育均衡

薄弱校振兴,18所乡村校推广后,5所跃居区域前10%;课改经验辐射湖北、江苏、河南、新疆等省,获评“湖北大学异步教学实验基地”。从集团化办学质量提升到托管乡村薄弱学校的深度实践,本成果已超越地域边界,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教育共生体样本。

4.社会认可度

学校获“山东省省教学示范校”“山东省中小学先进单位”等十多项省级教学荣誉;家长满意度高达99.2%,多次接待来自不同省市地的教育考察团交流学习。

五、技术升级:AI时代,把“个性化”做成“普及品”

随着科技发展和数智时代的到来,未来继续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的个性化学习,打造智慧教育生态,构建“目标学评-AI矫正-差异发展”系统,比如试点 AI错题推送系统:基于学生改错本数据,动态生成C层补偿题/B层变式题/A层挑战题;有望实现“一生一策”精准矫正,真正实现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。

三十五载深耕,我校用实证回应了“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”的教育誓言,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时区里绽放光芒。未来将以技术普惠推动个性化学习从“奢侈品”变为“日用品”,让每一粒种子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,长成最好的模样。

原文:大众网
上一篇:从「甲醛焦虑」到「安心之选」:德国美阁乐如何重构全球环保涂料新范式
下一篇:家家悦生活港9月5日焕新开业,三重升级打造便民购物新体验
微信公众号
Copyright © 2018-2025 西安克昂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陕ICP备18015591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