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咨询热线
029-89619514

新闻资讯 与时俱进

克昂姆将和您一起掌握最新的新闻资讯,行业动态

全部 新闻资讯 公司动态
从“图纸幻梦”到“机械铠甲”:00后学子锻造外骨骼机器人的逐梦之旅
发布时间:2025-07-20 浏览量:2892

在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实验室里,精密的操作指令在设备运行发出的细微嗡鸣声中,有条不紊地执行着。

“抬臂、弯腰、负重……”一连串复杂动作指令,在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的默契配合下,精准无误地完成。这款黑色的辅助型外骨骼装置,凭借其出色的动态响应性能,让搬运60公斤重物的任务变得轻而易举。

而这,是该校“智械强驱”科研团队——一群朝气蓬勃的00后学生,历经近两年时间的潜心钻研与反复改进所斩获的成果。

灵感在观察中萌芽。2023年,该校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郑杰航在消防队进行实践参观时,注意到消防员们频繁地进行举重操作,这种高强度的作业极易导致他们腰背和肩颈受伤。这一发现,如同星星之火,点燃了他心中用机械设备减轻人工劳动强度的想法。

返校后,郑杰航迅速联合不同专业的同学,组建起了一支创新团队,并明确了分工:机械设计方向的同学负责总体结构规划,电气自动化方向的同学专注于动力系统开发,软件工程方向的同学则承担人机交互平台的搭建工作。团队将项目命名为“智械强驱”,寓意着“利用智能装备增强人力效能”。

项目起步之初,困难如潮水般涌来。第一台原型机是由3D打印件拼凑而成,由于关节不够坚固,在做弯腰动作时常常断裂。“那段日子,我们好几次对着散落一地的零件发呆,感到无比沮丧。”队员何奎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,仍记忆犹新。关键时刻,导师饶应明的一番话为大家指明了方向:“工业设计既要有新颖独特的想法,也要充分考虑技术实现的可行性。”

带着这一理念,团队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。他们通过系统化地梳理文献、深入调研搬运行业以及广泛收集省内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反馈,将研究焦点聚焦在“动能回收与人体运动协调性”这一关键议题上。利用全身标记点定位技术,团队构建了一个包含300余例动作样本的数据集,涵盖了弯腰、直立、步行等典型姿态。在实验室里,成员们对传感器参数配置进行了无数次调试,仅关节阻尼系数就经历了47次迭代改进,每一次改进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汗水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2023年5月,第2代样机顺利通过了性能检测。其整机重量被严格控制在8千克以内,负载能力较传统机型提升了80%,续航时间达到了6 - 8小时,成本更是比同类产品低了约40%。

这些突破性的成果,得益于设计团队的巧妙构思:在结构优化中加入了碳纤维材料,部分力臂采用碳纤维进行轻量化设计,有效改善了重量分布效率。目前,该成果已获得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和三项软件著作权,当地消防救援支队也对这项技术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,正积极与团队商谈合作事宜。

“比起科研成果,敢于把想法付诸行动的精神更加难能可贵。”导师饶应明感慨地说。这群平均年龄仅20岁的青年学子,用扳手和代码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别样青春篇章。他们自主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,不仅搭建起了机械工程与人体机能之间的桥梁,更彰显出职业院校学生服务产业、回报社会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情怀。
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飞羽

编辑 何涛

二审 杨韬

三审 周文君

原文:当代先锋网
上一篇:天眼观链博|“亮” 出核心优势 柏林科技28款车改灯具瞄准国内外市场
下一篇:缙云推出人力资源调剂模式 百余员工跨企上岗
微信公众号
Copyright © 2018-2025 西安克昂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陕ICP备18015591号-1